MG MULAN与大众ID.3的对比

导读 易车原创 虽然大众在燃油车领域的地位正在受到威胁,但这艘德国巨轮今年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则有明显起色,从销量上看,大众ID.3在6月、7月...

易车原创 虽然大众在燃油车领域的地位正在受到威胁,但这艘德国巨轮今年在新能源市场的表现则有明显起色,从销量上看,大众ID.3在6月、7月的销量持续走高,分别拿到2801辆和4480辆的单月销售成绩,作为大众寄希望于走量的新能源车型,ID.3如今也成为许多城市用户增购的主要考虑对象之一,而它的优势无外乎几点:合资身份、驾驶质感以及相对靠谱的续航能力,而前不久我的同事恰好试驾了同为“纯电小车”的MG MULAN,虽然新车还未上市,但根据已有信息,我们不妨拿两台车做一个比较,看看是新老对手之间会有怎样的摩擦。

虽然上汽星云纯电平台的名气没有大众MEB平台来得响亮,但作为一款以全球标准来打造的车型,上汽星云纯电平台还是赋予了MG MULAN诸多“硬通货”,比如搭载的“超薄纯平”魔方电池、LBS躺式电芯以及CTP技术等,所以就技术层面而言,基于上汽星云纯电平台打造的MG MULAN在我看来完全可以和大众ID.3来一次硬碰硬。

把ID.3和MG MULAN放在一起比较,我愿意称它俩为“经典保守主义”和“激进派”之间的对抗,ID.3虽然摆脱了大众在燃油车时代的设计方式,向数字化和科技化迈进,但就论这“一步”迈出的幅度,和MG MULAN相比显然后者要激进许多,当然,我并不是想要表达MG MULAN这种年轻、运动的设计就代表成功,相反,ID.3的整体设计会更加耐看,有时候在设计上做减法、做妥协也是一种更聪明的做法。

两台车都采用了短前后悬的设计,MG MULAN虽然在车身长度上占优,但轴距不敌ID.3,所以就内部空间来看我会更倾向于选择ID.3;此外,就侧面造型而言,我又更喜欢MG MULAN的造型多一些,复杂的腰线以及隐藏式D柱的设计让MG MULAN更显个性。

尾部,MG MULAN则要丰富许多,首先是贯穿式尾灯的加入,这在新能源时代几乎是标配,同时MG MULAN还采用镂空双幅尾翼设计,不仅对颜值提升有帮助,它还能改善空气动力学表现;另一边,ID.3的尾部设计相比之下则要平淡一些,不过就像前文所说,做减法的设计在如今同样很受欢迎,尤其是对增购的消费者而言,可能ID.3的整套设计会更加讨喜。

ID.3和MG MULAN在内饰设计上其实是有异曲同工之处,两款车型都采用了悬浮式液晶仪表+中控屏的组合,风格上比较讨巧,不过就内饰配色和整体风格而言,我会说看我更喜欢ID.3的内饰布局。

车机部分,ID.3提供一块10英寸中控屏,功能上除了标配CarPlay和CarLife以外,还拥有车联网、4G网络、车载WIFI、智能语音系统以及L2级别的辅助驾驶功能。整体而言,这套系统操作难度不大,UI界面清晰易懂,功能也非常丰富,对于大部分用户来说CarPlay或者CarLife系统就能完美解决出行所需。

MG MULAN则提供一块10.25英寸中控屏,内置的是斑马洛神系统,对于这套系统想必很多用户也不会陌生,优势是支持众多第三方APP,同时智能语音系统还支持90秒内的连续对话,智能化和娱乐化基本能满足年轻群体对于互联网功能的需求,但缺点则是不具备CarPlay和CarLife,对于大部分仍旧依赖手机生态系统的年轻用户而言不太方便。

虽然目前MG MULAN还未公布具体配置信息,但就从实拍车型座舱以及它自主品牌车型的身份来看,MG MULAN的综合配置水准不会在ID.3之下,但ID.3高配Pro版本的配置水准其实也不低,尤其是在车机系统和辅助驾驶功能方面,我可能还会更喜欢ID.3多一些。

前排空间ID.3和MG MULAN相差不大,两位身高均为181cm的体验者都能获得一拳有余的头部空间,作为紧凑型车,ID.3和MG MULAN的前排都能提供不错的空间表现!

在车身尺寸不占优势的情况下,ID.3的二排空间相比MG MULAN却有着明显优势,虽然两台车均为后置后驱,但MG MULAN其实为双电机版本预留了空间,所以内部空间反倒不如ID.3可能会有这个因素的影响。

ID.3内部常规储物空间还算不错,但问题在于每一处都不算太大,尤其是手套箱和中央扶手箱的容积,同时后排中央扶手和杯架还是高配Pro版本才会具备的配置。所以从这一点看,ID.3的车内储物空间只能说勉强及格。

MG MULAN的前排常规储物空间还算不错,前后排都腾出了放置手机的区域,但它的问题和ID.3一样,低配车型不具备后备中央扶手和杯架,导致后排的储物能力有一定程度的缩水。

ID.3的后备厢常规储物容积为385L,而MG MULAN则尚未公布具体参数,但两台车型均支持放倒二排座椅来拓展空间,实用性符合这个级别应有水准,不过我要吐槽的是,ID.3价格已经突破18万元,但电动尾门还不标配,甚至连选装资格也不给,有点吝啬。

动力部分,ID.3和MG MULAN均采用一块后置永磁/同步电机,传动系统则匹配1挡固定齿比变速箱,性能参数上两车算是互有胜负,不过得益于更大容量的电池组,MG MULAN在综合续航上要更胜一筹。

MG MULAN在后悬部分采用了同级少有的五连杆独立悬架结构,再加上它短前后悬的车身结构(50:50前后车重比),以及DP-EPS转向系统和One-Box电制动系统的加入,此前参与MG MULAN试驾的同事在操控性上为它给出了高分,而更丰富的可玩性、更好的操控以及双电机版的加入,就是MG MULAN对抗ID.3的核心竞争力。

编辑点评:很多专家曾预测未来3-5年,15万元左右的新能源车型会大幅取代燃油车,成为消费者出行的主力军,不过就当下来看,这个价位的纯电车型仍旧被相当大一部分增购用户占有,以此作为他们家中“第二台车”来使用,而这种情况下用户的需求往往并不是空间等我们常拿来衡量的购车要素,更好开、更低的用车成本甚至更方便城市出行才是核心诉求,所以,虽然MG MULAN作为后来者在产品力上相比ID.3具有一定优势,比如说更好的续航和更好的操控,但想要狙击大众ID.3,MG MULAN还需要在售后服务上继续发力,当然,同时还需要一个亲民的售价。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